北印大学生舞蹈团:文化中国 传承有我
信息来源:基础教育学院美育教研室|发布时间:2024-08-08|文: |编辑:王彤瑶 曹文露
8月8日晚,2024年“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颁奖仪式暨联欢晚会在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学校大学生舞蹈团作为唯一一支受邀的高校艺术团携荣获北京市大学生舞蹈节一等奖的原创舞蹈《华梦昇歌》参加演出。舞蹈团师生根据晚会导演组要求调整舞蹈结构,反复细致打磨,力求完美呈现,并结合晚会主题持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增强青年学生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上好这一堂生动的艺术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今天我们走近舞蹈团的指导老师张戈,聆听他们的创作、训练、演出故事,感受他们传承创新文化的初心与使命。
一、接到紧急任务
记得正式接到演出任务是6月下旬,舞蹈团当时正在毕业晚会的彩排现场,团委老师找到我并确定演出作品《华梦昇歌》。
在北京电视台召开的筹备会上我了解到水立方中文歌曲大赛已经举办14届,涉及全球32个国家6千余名选手齐聚北京水立方唱响中国歌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次的晚会节目单中,我校舞蹈团是此次演出唯一被邀请的高校艺术团,并且整台晚会只有我们一支舞蹈节目。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瞬间感到此次演出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古老的印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晚会“文化中国”的主旨十分契合,能在水立方这样一个标志性场馆中用舞蹈展示印院文化特色、弘扬中华印刷文明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二、修改作品只有三天
作品《华梦昇歌》是我在2009年创作的,是继《印韵》(2008年)之后的一次新的尝试。如果说《印韵》是我初次触碰印刷文明,作品带着一种对印刷文化诗意的模糊的渲染式表达,那么《华梦昇歌》就是对布衣毕昇这一人物具象化的探索,是对发明活字印刷的舞蹈叙事性表达。该作品曾在2010年“北京市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作品一等奖、优秀创作奖、优秀指导教师奖。
7月18日到北京电视台参加晚会筹备会,会议之前就听说作品可能要做删减,当时我的内心是焦急和不安的,排练日期临近,对导演的想法还一无所知,修改方案无法确定,我只能硬着头皮提前写了作品结构修改方案,计划将8分22秒的作品删减至5分30秒。这种变动基本能够保留作品结构原貌,前期改编工作压力也会小一些。7月18日与导演沟通后,接到的修改要求是作品总时长不能超过4分30秒,并且其中还要包含一个引子,这就意味着作品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和删减,但我不希望最终的舞台呈现只是作品的节选,那就必须在保证原作品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距离7月22日排练只有三天,我最终确定将原来作品的三段体(毕昇梦境遇“活字”、工匠制版、活字版发明)改为两段,拿掉工匠制版一段。
第一段:深夜,毕昇与工匠们仍在忙碌制版,毕昇举起油灯查看雕版,却仿佛看到雕版中的文字一个个晃动起伏,文字们仿佛有了生命,活了起来,毕昇追随活字流转前行,心中萌生发明活字版的念头。
第二段:暮色沉沉, 昏暗的光线中,工匠们继续忙碌刻版,“活字 ”们手持一盏盏油灯翩翩到来,为工匠们带来光明,为毕昇带来灵感,“活字印刷 ”在明灯的映照中诞生。
这次的删减版主要将原版中第一段与第二段进行浓缩,重新整合。体现毕昇与工匠在制版过程中脑海中闪现跳动的“活字 ”萦绕其中,在亦真亦幻中表达毕昇对新技术的渴求与沉迷。这样改编既能保留原版中工匠舞蹈的部分,又不会破坏原版“活字 ”在毕昇梦境中闪现、苦苦追寻的场景,关键是能够顺畅地与第二段进行衔接。越是浓缩,越要提炼;越是限制重重,越是创新的机遇。第一段的重编给了我新的挑战和重新思考审视作品的机会。
三、拿掉“头饰”这块心病
关于女生的头饰设计,是为了突出女孩子扮演的毕昇心中幻化跳动的“活字”形象。最初服装(道具)设计师武娟老师对头饰的设计是在每个发髻上设计一个墨色汉字,但由于舞台灯光的作用,头饰一上舞台就被灯光淹没,根本看不到汉字。这个问题始终是一个遗憾。后来又在每个汉字的周边镶上金边以凸显汉字,但效果始终不理想。今年水立方的演出,我再次与武娟老师探讨可否让汉字“亮起来”的问题。这一次我们采用了亚克力板,联系了专门制作发光字体的厂家寻求帮助。对用什么样的字体、什么颜色的光、汉字的厚度等问题一一进行确认。还要将发光字固定在头饰上,保证每个汉字都有独立开关并且是安全的,保证发髻造型的同时也要控制整体头饰的重量,不能影响演员动作。发光字采用的是5毫米宽的灯带,这一次汉字终于“亮”起来了。但由于设计加工时间紧张,发光字仍然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汉字选用的是楷书,但没有用繁体。头饰上的每个汉字还不够“美”,我们最早的头饰虽是墨色,但每个汉字都是经过挑选的,能够更好地体现中国汉字之美。但这次没有对汉字本身进行严格挑选,也是考虑到厂家在制作发光字时为了方便制作,选取一些笔画简单的字来做,所以这一环节做得还不够精致,有些遗憾。
四、发现继续创作的可能
舞蹈团是在8月7日进入水立方彩排的。头饰“亮”起来固然带来欣喜,但也为我带来新的思考。发光的汉字通体透明效果确实要比原本实体的墨色字突出,但面对舞台大面积的灯光色彩,汉字的光亮依然显得微弱。只有当舞台灯光较柔和或暗场的时候,发亮的汉字才会被突显。艺术想象与舞台合成永远存在距离,但同时也凸显出我对舞台灯光这一专业领域不够了解的现实。所以当汉字亮起来的同时,我发现自己对作品结构的调整和创作似乎有了新的想法和动力。要实现毕昇心中、观众眼中不断闪现的活字意象,作品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改编和创作。尽管这版改编在水立方的舞台上还没有能够达到我想呈现的舞台效果,但新的舞台、新的改编和新的技术已经将这个作品引向新的开始,为印院留下一个值得保留的作品,适应新一代印院学子和时代审美,改编作品、研习作品是保证作品历久弥新的最好方式。我想未来版的《华梦昇歌》会更加完善饱满。
五、我们是演员、剪辑师、朗诵者,也是剧务工作者
作品大幅度的修改也伴随着音乐的不断删减合成。晚会导演要求4分30秒的作品中要增加引子,用语言的形式介绍人物或作品。这样一来,舞蹈演员在舞台上的呈现也就只有4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叙事性的群舞能做的就更加有限。为了二十几秒的引子,我们要写文案、配音乐、朗诵,最后进行音乐合成。舞团的梁书作为音乐“剪辑师”,剪辑了不下几十版,舞团担任旁白的封叶、张胤麒男女声各录一版,在进行反复比对后,最后选定女生版旁白。导演在8月2日到校审核验收作品时,现场决定取消了引子,最终这版带有旁白的音乐遗憾未能呈现。取消引子,舞蹈又多出二十几秒的呈现,音乐又要重新剪辑,动作又要重新衔接。一轮轮反反复复地修改音乐和动作结构。在排练之余,舞蹈团的“剧务工作者”们更是在演员休息的时候忙着为大家修补破损的雕版和油灯,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以上所有这些琐碎又至关重要的“小事”都由舞团同学自行承担,大家兴致盎然,团结友爱,毫无怨言。
六、“华梦”因“你”而特别
这是一版非常特别的华梦,之所以特别,是源于27名演员的队伍组成,其中既有2023级的同学,也有研究生;既有今年已经毕业的2024届应届毕业生,也有已经毕业数年,曾跳过这个作品的2013级资深老演员。这种演员配置,不是因为团里演员不足,而是因为有太多同学得知演出任务后,愿意留团或回来继续参加表演,许多演员哪怕在舞台上只有几个八拍的动作,或者只有几个一闪而过穿场,也同样坚守三周集训,认真完成每一次排练。感谢团委王昕老师的支持,让更多已经离开学校的舞团同学有机会回归母校,让更多的舞团人在这里相识相聚,再次聚在一起跳舞,这样特别的演员阵容也坚定了我们未来要成立印院校友舞蹈团的决心。
七、将印院特色文化传承进行到底
出版、印刷、传媒,不仅是学校校园特色文化的基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大学生舞蹈团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传承学校特色文化作为育人的方向和艺术创作的主题。舞蹈“印韵”系列中的《印韵》(2008年)、《华梦昇歌》(2009年)、《兰语书香》(2014年);舞蹈“印藏”系列中的《匠心》(2017年)、《曙光》(2018年)、《预见》(2023年)以及《留一本书给我》(2019年),这些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的舞蹈作品都曾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和舞蹈节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学生舞蹈团的同学们不仅是印院文化传播者,更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人,他们在印院校园文化的滋养中成长着,在独有的印院舞蹈文化传播中自豪着。舞蹈作为高校美育的重要途径,不仅体现在课程中和课堂上,在创、排、演、研的过程中同样践行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教育目标。印院校园特色文化是大学生舞蹈团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重要使命,未来大学生舞蹈团会继续坚守“传承弘扬印刷文明 创新发展出版文化”的历史使命,坚持校园文化特色的创作方向,培养新时代印院文化的传播使者。
八、感谢亲爱的演员们
大学生舞蹈团正是有了同学们的热爱和执着,有了她们的支持和坚守,才有今天如此可爱的“团”。她们常说自己是北印舞蹈系毕业的学生,尽管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她们以团为家的奉献却是我坚持走下去的无限动力。在这里感谢我们的演员,他们是:(排名不分先后)杜婉蓉、冯宇霄、叶纬佳、封叶、马菁菁、陈思同、张佳汇、梁书、陈吉思函、常雨文、艾先会、左函瑜、唐新越、邱元嘉、冯薇妮、于翔宇、董子钰、樊渝潼、孟凡祺、崔梦雨、高钰尧(男)、张浩洋(男)、朱植林(男)、董一凡(男)、许浩然(男)、张胤麒(男)、韩敏利(男)、姚禹函(男)。最后还要感谢那些在团却没能参加这次表演的同学们,感谢一直参加排练却没能登台的替补演员们。
演员心得
毕昇是中国北宋发明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也是我加入舞团以来,演过最有意思的一个角色。不管从人物画像还是雕塑来看,毕昇皆以一个消瘦老人的形象示众。在我眼里,饰演毕昇的难点在于体会人物心境,并把疲倦的工作状态和文人气质反映在肢体语言上。我是一个比较活跃的人,并且在年纪和经历上与这个角色相差甚远,所以在前期的排练中总是产生强烈的反差感与违和感,把毕昇塑造成了一个过于有劲儿甚至是会武术的青年形象。在经过张老师的不断提醒与指导以后,我在舞蹈中从“动作的表现”逐渐向“感受的表达”转移,通过观看纪录片和调研印刷博物馆,试图捕获毕昇在带领工匠劳作时的精神状态。经过三周的排练和思考,我与这个角色仿佛找到了一个中间的阈值:以一具精力充沛的肉体去模拟毕昇劳作的疲倦,对发明渴求的人物状态,这是我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这次的表演和训练经历,突破了我对古典舞的认知,我最大的感受是动作并不是舞蹈的全部,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也非常重要。《华梦昇歌》的工匠们跳舞讲究“齐”,这是舞技的表现;而毕昇的部分更讲究情感的传达。有情有技,各有分工,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节目。
——设计艺术学院 朱植林
窗外夏日炎炎,排练厅里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们来自各个学院和年级,因爱舞而相聚,因爱舞而幸福。为期三周的集训,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舞蹈技能,也加深了彼此的感情。我们共同体会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共同探索那个北宋年间关于毕昇和活字印刷术的故事,共同学习汉唐古典舞的生动气韵。我们用舞蹈跨越时空,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激情交织,每一次旋转、每一次跳跃,都是对文化传承的致敬,并最终将这份努力呈现在国际舞台,倍感荣幸。在此期间,大家相互鼓励、共同面对挑战,解决难题,这种共同奋斗的经历让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是一次充满甜蜜的宝贵经历。
——出版学院 封叶
这是我上任舞蹈部部长后的第一个大型表演任务,在这次表演中我承担了更多汇总服装道具类的任务,新演员的加入涉及服装的重新分配和改动,演出道具如油灯因为时间久远而需要全面修补……前后三周的集训时间转瞬即逝,彩排前一晚开始清点道具时无从下手,经过学姐的指导和提示后思路就清晰很多:拉表格、记物品、标数量、分配道具管理员、发布集合通知与要求……彩排结束那天,张老师笑着对水立方场馆保安说:“我们是第一批来的,最后一批走的。”早上八点到凌晨两点,我们经历了一次单彩两次连彩一次单独合光,困了大家就在休息室里小憩。正式表演结束的那一瞬,大家都发自内心的开心,我们收到了来自学校老师们的关心与赞扬。回校清点了所有的服装道具并归位关锁后,一场盛大的“华梦”完美落幕。
——新媒体学院 陈思同
很荣幸能作为北印舞蹈团的一员参加此次晚会,在这样的大舞台上将我们北印舞蹈团原创舞蹈《华梦昇歌》展现给大家。在排练期间,为更好塑造人物形象,我们前往中国印刷博物馆进行参观,在深入了解毕昇以及活字印刷术后,对舞蹈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更细腻的处理。在大家的努力下,《华梦昇歌》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晚会也取得圆满成功。很高兴看到这么多人愿意去了解中国文化、参与传播中国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很愿意去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将中国文化传播得更广、更深、更远,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新闻传播学院 张胤祺